您是否能分清中医里的平补、温补、滋补、峻补!
不仅是学中医的大家,就算是没怎么接触过中医的人也是对“补”情有独钟的,比如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中人们总是补肾、补气血、补钙,小说、电影、电视剧里也是,神秘老者总能掏出一个大补的丸子给主角提升功力。
既然“补”这么被大家所接受,那您知道补也是有区别的吗?不同的补法适合的人群是一样的吗?补法是按照什么来区分的呢?
写到这我就有点后悔了,因为今天这几个问题要是没解决,想必大家嘴边大补的食材也是咽不下去的吧。
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,选用具有补益、强壮等作用的药物,经过配伍,组成方剂,来补充人阴、阳、气、血、营、卫、津、液等的不足,调整脏腑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,达到强壮身体、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(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)中,补法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真要说起来,对于补法比较系统的记载,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《内经》中明确地提出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”、“损者益之”、“补上治上制以缓,补下治下制以急,急则气味厚,缓则气味薄”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方法。
到汉代,张仲景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,在补法方面,也在前人的基础上,有了很大发展。
如益气助阳的药方有附子汤、理中丸等;养阴助阳的药方有金匮肾气丸、芍药甘草附子汤等;养阴益血的药方有芍药甘草汤、炙甘草汤等;养阴清热的药方有黄连阿胶汤、竹叶石膏汤等。
还有大家熟悉的张元素创“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”,在补法方面,把每脏每腑的补法和补药,列举很详细,在灵活用药方面给后人以很大启发,后来朱丹溪又创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之说,对滋阴法又有发挥,后人称他为“滋阴派”的倡导者。
一、运用补法的前提
简单给大家介绍了补法之后,接下来就要深入探究一番了。
我们运用补法的前提是要明确三个问题,即有无虚证、何种虚证、虚的程度。
虚证是补法的适应证,所以想要使用补法,就必须先认识虚证。
像是禀赋不足、后天失养、久病内伤而表现脏腑亏损、元气虚弱者等,皆属虚证范畴。
二、气血阴阳补法、脏腑补法的原则
明确虚证诊断后,应辨明五脏六腑、气血阴阳的不同,若不分阴阳、不辨五脏,见到虚证就乱补,则会耽误大事。
1. 先说气血阴阳,补气血阴阳的时候讲究没那么多。只要记住运用补法的时候要区别主次,选方用药即可。
血虚者就应该大力补血,但另外可加上适当的补气药,气旺则生血,以助血之生化;气虚者同样,先保证补气药,再加适量补血药,因为血为气之母,使气有所依附。
但不能说气虚者使劲儿补血而不补气,血虚者使劲儿补气而不补血,虽然气血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,但这有点舍本逐末。
举几个简单的例子,就像是补中益气汤中佐补血的当归;当归补血汤中君药黄芪大行补气之道以充裕生血之源,这就是“有形之血不能自生,生于无形之气故也”。补阴补阳也是一样,阴阳是互根互用的。
张介宾提出阴中求阳、阳中求阴的治法,肾气丸在补阳药物中还加入了滋阴的干地黄、山茱萸等。
2. 气血阴阳说完了,该说说脏腑了,其实脏腑补法也没那么复杂,如果脏腑虚证定位明确的人,可采用正补法(直接补法)或相生之补法(间接补法),如《医学心悟》所言:“夫五脏有正补之法,有相生而补之法,补益本脏之法为正补”。
正补法根据脏腑特性补益,如“损其肺者,益其气;损其心者,调其营卫;损其脾者,调其饮食,适其寒温;损其肝者,缓其中;损其肾者,益其精”。
间接补法则根据五行相生及“虚则补其母”理论施补,像是大家熟悉的滋水涵木、金水相生、培土生金等。
01. 培土生金法
指的是脾,而金指的是肺,所以培土生金的实际含义就是指通过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改善肺,适用于脾虚而导致肺脏能力低下的一类疾病。
在久病或重病之后,人体一方面会出现精神萎软、饮食减退、食少纳呆等脾的运化不足的表现,另一方面会出现语音低微甚至音哑失音、呼吸无力、咳嗽咯痰等肺部能力低下的表现,这种就是脾虚而导致肺脏不足的病症。
02. 滋水涵木法
滋水就是补益肾水的意思,涵木就是滋养肝木的意思,滋水涵木就是指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养。
如果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,那么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,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、头晕头痛、四肢震颤、耳鸣耳聋,甚至昏扑倒地、四肢瘫痪、口角歪斜等症状。
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,肝脏刚暴、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。
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,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,代表方子,张锡纯的“镇肝熄风汤”。
三、多法相配
这里先举两个例子,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别的脏腑补法,接下来,我们再来说说搭配的问题,用补法还得讲究搭配?没错,因为纯用补法未必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,所以就得变通变通。
1. 防风、白芷、羌活都属发表、散气一类的药物,我们可以借其发散的作用,把补药的力量运到全身去,同时还可以通调三焦和经络的滞气,既可以促进营卫气血的运行,又可以给补药的输送开通道路。
当然,散药并不限于防风、白芷、羌活,其他的如川芎、乌药、香附、白檀香、郁金一类都可以选用,因为这些药都有芳香通气的能力。还有防风、秦艽是散中之润药,很适合与补药配合应用,但其他辛燥之品应该慎用,以免耗损津液。
2. 脏腑、经络、肌肉之间本应是通畅的,一旦有了异物壅滞,便要消散以恢复其通畅无阻的状态,这就是消,又称消导。
而积聚、停食、痰饮等问题,往往都可以见到有正气虚损的一面,只是有程度轻重的不同罢了,因此单纯用消导法往往不是很理想,所以就需要补跟消一同努力。
另外,凡属消导药,多有损于气血,不要过用。等问题削减了大半,咱们就可调补气血了,等营卫脏腑恢复正常,问题自然就解决了。
3. 还有泻,虚证宜补,实证宜泻,这大家都知道。
但有体虚而证实者、有体实而证虚者、也有体本不虚,而邪深难出者、或体已极虚,而外邪尚伏者等。如果纯用补则邪气会反而被加强,纯用泻则正气会被伤害,所以一定要有泻、补同用之法。
举个例子,像是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热结津乏证,方中石膏、知母消热结,是泻;人参、粳米、甘草是补,又如调胃承气汤,主治燥实液亏证,大黄苦寒,芒硝咸寒,二味并举攻燥实,是泻;甘草甘缓,调胃生津,所以治液亏,是补。
看到这里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,那就是补药跟泻药一起用还能好使吗?
这个您放心,不影响的,像是大黄与人参同用,大黄就会自动的去消除坚积,不会反伤正气;人参也能自己主动去充盈正气,而决不反补邪气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这有一个前提,补泻并用,一定要躲避邪气。
打个比方,肺部有邪气,想要用补泻之法,一定要注意补其脾而攻其肺。
大家不用纠结这补泻之法的使用方法,这里其实就是简单告诉大家,补法不是单独存在的,就算补法是中医治法里的“明星”,有时候也得仰仗他人。
四、各种补法
接下来的,才是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能用得上的,补法也是分温补、清补、平补、滋补、峻补的。
1. 平补
一般指使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,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的人群,一年四季均可食用。
通常意义上的平补法有两种含义: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、性质平和的食物,如多数的粮食、水果、蔬菜等;另一种是既能补气,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,如山药、蜂蜜等。
一般来说,平补法多适用于多数人的日常保健,药膳食补均可在日常生活中补足。
平补可试试四神排骨汤,其具有健脾养胃、祛湿安神、补益心肺、调肝固肾、美白肌肤等诸多好处。
食材:干山药15g、芡实15g、莲子15g、茯苓15g、排骨300g、姜两片、清水适量、盐适量、料酒适量。
做法:将干山药、芡实、莲子、茯苓倒入碗里,清水浸泡2~3小时;锅中放入清水、姜、料酒,将排骨剁块后放入锅中,焯水去腥后洗净;将山药、芡实、莲子、茯苓、排骨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煲汤1小时左右;出锅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盐调味。
2. 清补
一般指使用偏凉或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。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的人群,或夏秋季食用。如萝卜、冬瓜、西瓜、梨等偏于寒凉的食物有清热通便作用,能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吸收。
3. 温补
与清补对应的就是温补。一般指使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,适用于因阳气虚弱而有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等症状的人群,或冬春季食用。
如羊肉、河虾、海虾、大枣、龙眼肉等偏温的食物就有温补肾阳、御寒增暖、增强性功能等作用。
4. 滋补
凡使用药性滋腻,补虚力佳,可治阴虚、血亏等病证的药物,可称为滋补。滋补药大多味甘,可补益疗虚、扶正祛邪,有助于缓解气、血、阴、阳诸不足,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。
阿胶、熟地黄、女贞子等中药就属于滋补药,这类药物内含较多的油性或胶质类成分,拿在手上,会给人一种黏糊糊的感觉。
不过,脾胃不好的人不宜服用滋补中药,否则不易消化,容易引起腹泻。
5. 峻补
凡补力较强,可在短期内发挥较大作用的药物,称为峻补。峻补法适应于大病初愈者、身体非常虚弱者,这些药物往往药力猛烈,服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后果。